作者: 來源: 牡丹晚報 發表時間: 2025-06-26 09:43
“大家好,今年的小麥獲得大豐收,我家一畝地產量1500斤,比去年增產了300多斤,在政府惠民政策的引領和幫助下,以高出市場的價格全部賣給了本地的糧食加工企業,總共多賣了2000多元錢。”近日,單縣龍王廟鎮龍王廟村村民徐彥林通過抖音視頻表達自己豐收后的喜悅心情。
今年夏收,龍王廟鎮8萬畝小麥喜獲豐收,以徐彥林為代表的種糧能手,小麥畝均產量首次突破750公斤大關,達到歷史之最。
這份沉甸甸的豐收答卷,不僅承載著農民的喜悅,更凝結著龍王廟鎮在糧食生產中探索出的成功經驗。
“種地不能光靠老經驗,今年的高產量,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我的豐產秘訣就是三個字——管得細!”分享豐收喜悅視頻中,徐彥林說,第一看天看地選準播種時間,苗齊一半功;第二敢種“稠”點兒,按照農技員教的密植標準下種;第三腿要勤,三天兩頭下地看苗情,發現黃弱苗、高低不齊的情況,馬上“開小灶”補肥壯苗。
徐彥林還強調,豐產了還要豐收,“搶”字當頭,瞅準小麥蠟熟末期,收割機進地,“黃金時間”不容錯過。
龍王廟鎮里的農技員三天兩頭往地里跑,與種糧戶面對面教方法、解難題,大家跟著學、照著干。“這1500多斤的收成,就是科技種田結的甜果子,省了成本,多了產量,這增收是實打實的!”徐彥林總結道。
良種良法高配套,科技賦能精細管。龍王廟鎮的豐收景象并非偶然。近年來,該鎮大力推廣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的優良品種,為小麥高產奠定基石。同時,精量播種、測土配方施肥、高效節水灌溉、病蟲害綠色防控等關鍵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徐彥林強調的“因苗精準補肥”,正是測土配方動態管理的生動實踐。他們通過及時田間診斷,對苗情不一致的地塊差異化追肥,從而有效促進群體均衡生長。
為確保科技真正“落地生根促豐收”,龍王廟鎮建立活躍的農技服務體系,農技專家組成服務隊在播種、返青、拔節、灌漿等關鍵農時節點,“扎”進田間地頭,面對面為農戶紓難解困。此外,鎮里定期組織技術培訓和經驗推廣交流會,鼓勵高產示范戶“登上講臺”現身說法。“看人家實打實增產了,咱才敢放心‘照搬硬套’,省工省時省錢,收成有保障!”村民張志遠的話道出了技術推廣的有效路徑。
豐產的麥粒變真金白銀,才是豐產的真正意義所在。龍王廟鎮依托本地強大的面業加工產業基礎,尤其是被譽為“四小龍”的龍鑫、龍騰、龍東、龍達四大面業龍頭企業的加持,構建起快捷高效的“田頭直達車間”產業鏈條。
這些糧企提前與種糧戶簽訂定向收購協議,小麥無需遠途運輸,就地直接進入現代化車間轉化為優質面粉及面條、面葉、刀削面等,不僅解決了種糧戶“賣糧難”的問題,更讓農民在家門口享受到產業增值效益,實現真正的“豐產又豐收”。
龍王廟鎮小麥豐收是“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筑牢糧食豐收根基戰略的生動實踐。
良種打底、技術賦能、服務下沉、產業托底,當農民從“會種地”轉向“慧種地”,當產業鏈與農田無縫咬合,“噸糧田”夢想正加速照進現實。這套“科技+管理+服務+產業”的組合拳,為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推動鄉村產業振興提供了可借鑒的“龍王廟方案”。
通訊員 劉波 嚴文豪